故事导读
李英杰(1927.12.10——2014.12.17),河北省饶阳县人。1939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 ,194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。历任国防科技技术委员会第九科学研究院副院长,二机部903厂厂长,二机部九院党委书记,四川省人民政府顾问,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等职务。
从 1980 年到 1988 年,李英杰在担任九院党委书记的八年任期里,充分彰显出卓越不凡的领导才能以及强大的凝聚力。工作中,他坚持原则、任人唯贤,具有极强的决策魄力;生活中,他关爱下属,平易近人,赢得了广大职工的赞誉和认可;他的艰苦朴素、任劳任怨的作风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今天是李英杰书记逝世十周年,此刻,邀您共读其子女的追忆篇章,于字里行间重寻那矢志不渝、无私奉献的燃情年代!
我们的爸爸妈妈
今年是爸爸离开我们的第十个年头,也是妈妈离开我们的第二年了。儿子李涛、李渤、女儿李渊及孙辈来到您们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,一起瞻仰您们的亲切慈祥的面容,追忆和您们共同幸福生活的快乐时光。
(李英杰与夫人刘书娥合照及其参军照)
1945年您们共同随冀中干部团战转战到东北,在“白山黑水”之间打蒋军,清匪患;发动群众搞土改,开辟和巩固人民的基层政权;支援东北野战军解放东北三省。
东野部队进关参与解放全中国,您们服从组织安排投入到工业生产战线。您们和工人兄弟努力克服种种困难,尽心尽力地为恢复经济发展奋斗,全力当好解放全中国的后勤兵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,您们是祖国航空事业建设的排头兵。从东北的沈飞,到成都的成飞,再加上西北的陕飞。国内的三大航空支柱集团的建设和发展都留有您们的身影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,爸爸秘密地奉命参与祖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。从此隐姓埋名,深入荒漠草原,攀援艰难蜀道,出入深山老林,筹建了现在的“两弹城”。
八十年代又在张爱萍部长的支持和指导下,建成了研制设施完备、生活设置齐全的科学城。您和一群有志之士建成了一座座坚固的核武器研制中心,积极地配合并支持我们的科学家开展工作。您甘心当好科学家们的后勤服务员、大管家,协助他们放响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“大炮仗”,让祖国挺起了钢铁脊梁。
妈妈在那个艰辛的年代远离亲人,在航空仪器厂的建设工地忙碌奔波的同时,还要带着我们四个孩子,勤勤恳恳地把持着我们的家,教导着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,指导着我们好生做人。
(李英杰与母亲的合照)
爸爸从到九院工作开始到1988年离休,就再也没有和我们一起共同度过春节。即使马上快到春节了,我们也留不住他,他心里一直着想的是院里职工过年家里有没有肉,能不能包上饺子。我们那年迈的奶奶生前对此常说一句:“我儿为国就不能为家啊!”她老人家晚年在梦里老在念叨:“锁(李英杰书记的乳名)啊,回来看看你那老娘吧!”文革期间,爸爸妈妈的处境十分艰难,但他们从不躲避群众,从不违心表态,从不妄言求全,实事求是,始终为核事业工作操劳,为科研人员排危解难。爸爸所在的四川武斗频繁,凶相险生。可他一直像在战争年代那样,不惧枪林弹雨坚守岗位,为落实党中央的指示从容调度,指挥运作。妈妈则在厂里忍辱负重,耐心地宣讲政策,做群众工作,保障军工生产任务完成。她还带领工宣队到学校搞复课,带头和学生军训拉练,下农村参加麦收。遇有突发事件时,爸爸妈妈总是和群众共患难。1976年唐山大地震,爸爸妈妈第一时间就赶回各自的工作岗位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。爸爸回到四川时又赶上松潘大地震,他始终坚守在903基地,指挥全厂进行抗震救灾的工作,坚持生产。还应四川省领导和赵紫阳同志的要求支援地方灾区的救援工作。 2008年5月,汶川发生特大地震,年过耄耋的爸爸妈妈婉拒了院里送来的返京机票,一起留在科学城院里。每天到院里各区游走散步,与老朋友聊天问候。他说:“大家看到我们这对老头老太太还和他们在一起,这样大家就会安稳许多,院里的安抚工作也会少些压力”。
作为一名老党员,他们一直严于律己、衣着朴素,爸爸穿的每一双布鞋都有十年的历史,妈妈的每一双袜子上也都缝满了补丁。即便如此,他对九院职工的福利却尽心尽力,特别上心。五十年来,在爸爸和相关人员的努力下,很多职工安置了住房、落实了户口、解决了两地分居问题;他还帮助九院职工解决了看病就医难、子女教育环境差等问题;就连离退休员工的安置工作也有了很大的改善。
父亲在全力推动九院体制变动实行计划单列的过程中,曾经受了巨大的压力,遇到了极大的困难,但他依然无怨无悔,不懈努力,在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指导下,他和院里有担当、有责任的同事一起完成了这个对于九院事业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。
爸爸妈妈,您们怀着一腔为国为民的正气,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祖国伟大的事业。用平凡的人生谱写出一段那个年代的光辉历程。
虽然您们不在了,但您们的光荣经历和磊落情怀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。我们会在您们走过的道路上继续前进,也一定继承您们那“两袖清风满乾坤”的共产党员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!